全球化造成企業對於翻譯需求增長,在商業、技術和科學領域,評量翻譯品質也成為熱門的研究議題,語言測驗已有可觀的研究,但是在翻譯測驗領域,研究的數量遠遠不如語言測驗;目前可見的文獻或研究個別譯作的品質、探討業界翻譯品質管理(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QA)
翻譯的品質有辦法評量嗎?該如何評量?
怎麼樣算是好的譯文呢?好的譯文較不會犯以下錯誤:
1.意思的錯誤
2.型式的錯誤
3.使用習慣的錯誤
Stansfield(1992)是較早的翻譯測驗實證研究之一。該研究係針對美國聯邦調查局委託研發的SEVTE(Spanish into English Verbatim Translation Exam 西班牙語譯英語翻譯測驗)進行效度研究。這個測驗分兩部分來評估譯者的能力,也就是「正確」(Accuracy)和「表達」(Expression)
劉敏華等人在2005 年接受國立編譯館委託,為教育部的翻譯人才能力考試(從2007 年開辦)開發了一套翻譯評量工具,改良Carroll(1966)設計的翻譯品質評量量表,以單句為評分單位,由兩組評分人獨立評分,一組專評「通順」,一組專評「忠實」,各採用五分量表,1 分為最低,5分為最高。劉敏華的研究團隊並進行了實證測試,結果在信度方面,各組評分人的「忠實」得分大多達到高度相關,證實就「忠實」而言,單句的量表評分法是穩定而一致的;但「通順」則出現中度相關多於高度相關的情形,而且「『通順』之評分人信度普遍低於『忠實』,顯示判斷譯文是否通順,比較容易受到評分人主觀標準的影響」(劉敏華等,2005,頁114)。在效度方面,該研究以系別和年級分析,英譯中組的英語系四年級學生優於非英語系四年級,但非英語系四年級學生又優於翻譯系三年級;中譯英組的碩一學生優於大三學生,大三學生卻優於大四學生。由於這次參與學生來自不同學校,在沒有其他語言測試能力成績支持之下,系別和年級的鑑別力並不充分,因此該研究的效度並沒有令人滿意的分析。
Seguinot(1990) 就主張翻譯錯誤不僅是評量譯作的依據,更是窺視譯者翻譯過程的窗口(windows in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探討翻譯錯誤的重要性就在於可以得知學生翻譯時的認知思考過程。一般而言,此種心理過程是無法從外在直接觀察(overtly observable),而只能透過學生的譯作所顯示的錯誤作間接推測,因此翻譯錯誤在某種程度上可顯示學生是如何在腦中思考和轉換兩種文字的程序。但是國內翻譯研究仍缺乏對於學生翻譯錯誤的系統性探究,因此本研究旨在翻譯課堂上蒐集學生翻譯作業和練習上的錯誤,將這些翻譯錯誤分類為有系統的類型,並解釋這些錯誤類型的成因,最後根據這些錯誤原因提出翻譯教學和評量上的義涵和應用。期望本研究的成果能為國內的翻譯教學提供實徵研究之基礎,以發展更有效能的翻譯教學和評量方法。
周兆祥(1986)將翻譯常犯的錯誤分為12 類:
(1) 誤譯出字面意義
(2) 跳不出原文句法的規限
(3) 混淆語法規律
(4) 沒有好好查詞典
(5) 忽略文化的差異
(6)忽略原文的習語成語
(7) 忽略原文語社會的語言習慣
(8) 忽略個別行業的術語
(9) 誤譯原文的意圖
(10) 譯文上下文不對稱
(11) 誤用地方語
(12) 粗心大意
柯平(2003)則是把翻譯錯誤分析為五類而歸屬於三種原因:
(1) 由言內因素或不當的翻譯原則引致的錯誤有欠額翻譯和超額翻譯;
(2) 言內和言外因素均可引起的錯誤包括錯解原意和使生誤解;
(3) 言外因素引致的錯誤則是穿鑿附會、曲解原文
但以上分類多屬直觀思辨和經驗分享,缺乏實徵研究證據的支持
而且對於翻譯教師在教學和評量上有重要的啟示,例如教師對於學生譯作的錯誤往往只能給予抽象的批評如「譯錯了」或「譯得不好」,但學生不一定能夠理解其錯誤或不好在哪裡,甚至老師本人可能也不是很清楚翻譯錯誤有哪些型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